和流行音樂走得很近的一天。
以往覺得張雨生的歌太康進,好像生命就在一路高歌猛進的進行曲中前進,永遠的繁花似錦。這對我這個習慣暗影的人來說實在是不能苟同,與我的價值落差太大,也因此對我來說他就是個「很有名的歌手」,但我不知道他為何有名。今天看展的時候,好像稍微能體會一點了,首先是歌詞的高度,那種詩意美感遠勝今日大多曲子,也許時代訴求不同,但他的詞是很符合我的美感的。再來是旋律的美,動機鮮明而感動人,一首歌能哼唱一整天。最後是器樂的豐富,時靜時動;時快時慢,非常刺激。能成經典還是有它的原因。展場裡他的愛書集有李敖大全集,興許敖爺也有灌注養分給他?
下午看了犬王。前面三味線搭配動畫滄勁有力,每禎寥寥數筆卻有去無存菁之效,例如大雨就只畫雨和房簷,粗大的白線讓我覺得世界要被淹沒了。中間友有和犬王的表演聲光效果十足,「腕塚」、「鯨」還有最後那首名字我忘了,每首都震撼人心、致敬無數經典。幕前的我聽得如癡如醉,台上的熱力四射台下觀眾的狂熱(室町時代的日本人跳起breaking可是一點都不含糊);那充滿預示性、敘事性的歌唱;亡靈們憾而不悲的敘事欲,渴望自己的鮮血斷肢能在歷史上留下墨點的奮力掙扎都深深震懾我心。事後回想為何爛泥發芽或之前聽的現代音樂演唱會無法讓我有共鳴,我想主要的原因是現場的音量太大(足以引起我身體不適),大到我已經無法分辨不同樂音,還有人太嘈雜,身在其中總有一種無助感。這種事情,我還是只適合旁觀,看著人群被音樂渲染,同時具有共同目的性的搖手擺腳,對我還是很有感受性的。另外還有較不顯著的一點是這部片中發聲的是具有歷史的亡靈,而不是生活與我相近都會去小七買大冰拿的人,這也有可能讓我更想傾聽他們的聲音。片中友有選擇了擁抱故事死去,犬王選擇背離故事活著,這只是個人選擇,至少他們的故事曾經那麼炫麗喧囂的存在過。
即使整個宇宙陷入滅寂,我依舊會聽到你。
晚上聽法朗克拉筋,民主今天離得很近,第一樂章有三號候選人闕枚莎;第二樂章也有;第三樂章也有,我聽了很有時代風格版本的法朗克。民主一屁股懟到臉上,熱切的我無法收受。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