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又是一次面試,主管感覺風格跟前前主管有點像,也許能合得來。在跟C聊過後改變了對面試的看法,不再把面試當作是個人能力的測驗,而是互相理解的過程。在paradigm shift之後,變得不那麼患得患失,也能用較和緩的態度去面對,更能表現出真實的自己。雖然在一次次的面試之中覺得有種快滅頂的窒息感,未來總是那麼地晦暗而不明朗,也會因為存款的蒸散而感到焦慮,但除了自我安慰或自我欺騙,告訴自己得繼續走,走的方向是對的,好像也別無他法。追風箏的孩子裡面哈珊的爸爸對他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罪,就是撒謊。」但我發現我存續的基礎就奠基在自己對自己的謊言上,按著這個思路理下來,也許基督教說的人人都有罪是真實的。我的存在本身就是罪惡。
今天決定放個風,下午跑到北美館,這次的展覽我大概花了一半的時間都在看第一個展覽的影片,真的是太酷了。那是一個名叫恐怖谷的展覽,作者是里米尼紀錄劇團,內容是一個機器人坐在椅子上說話。他的手部動作僵硬,臉部線條也不太自然。那是對於科技和人類糾纏的探討。
"科技是人性的一部分,人類藉由科技改變環境,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這種過程也是一種變性。如果你想要成為某種樣子而科技可以助你完成,那就去用吧。"
人類的演化其實不單單只有生物學上面的演化,而是一種與科技連結,互相糾纏向上的一種螺旋過程。裡面講到了著名的圖靈測試,一個人同時與兩個個體聊天,這兩個個體一個是人,一個是電腦,受試者並不知道誰是誰。受試者可以同時向兩個個體提出問題,數量不限制,當受試者無法區分哪個是人哪個是電腦的時候,就可以說那台電腦通過了圖靈測試。我感覺語意上的圖靈測試是比較容易達成的,但物理上的圖靈測試就很難,就像台上那個流暢的演講者一樣,任誰都看的出來他的動作"卡卡的"。
最重要的永遠在細節,西方極樂園的福特如是說。沒錯,我覺得這部短片探討的哲學意涵跟西方極樂園有點像。神經傳遞是鈉鉀在神經元裡引起電位不平衡導致的電流傳遞,人的意識就是大量神經傳遞所造成的神經構造改變來記錄環境的改變或是個體的思維。如果今天有一台機器能夠完美複製人類的神經電流並做出跟人類一樣的反應,是否該稱它為"有意識",甚至那台機器能夠建構出記憶再植入人腦內,那段記憶是否稱作"記憶"。
"設想今天你能夠永遠處在最佳狀態,對某個突發狀態永遠採取自身最好的應對,巷子裡的狗衝出來一百次你都能用完美且相同的姿態躲過,演奏或演講時的表現永遠完美且相同。"講者機器人用接近色誘的口吻說出這段話。
"這樣好嗎?我覺得人就是要犯錯、學習,這個改善的過程對人至關重要,它讓人能夠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流動。也許人都需要不斷變化,才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也可以說生命在虛無的畫布上原本毫無座標,但如果加上了變動的向量,那就有了可以參照的體系。"我在心裡回。
"人會犯錯,有沒有可能是驅動人類的程式已經設定好犯錯的參數了?"講者機器人說。
我無語。也許最後我們都得跟機器人一起演化。
「圖靈當初在看完白雪公主與七矮人後,不斷的重複裡面的一句台詞:
“Dip the apple in the brew, let the sleeping death deep through.”
他騎著腳踏車取道附近的公園,因為花粉症而帶著防毒面具,在面具的穹底他不斷的執行這個迴圈,帶著一種篤定。」
圖靈是數位世界派來的使者,如普羅米修斯般的改變了人類,讓人類走向另一條演化道路,當然,他的結局也與前輩同樣灰暗。
今天還看了駭客任務。原本以為我包場了,但快開演前有個女生跑進來,真哀傷。第四集拍的像愛情喜劇,整個宗教歷史的重量全部蒸發了,剩下一大堆的致敬,新加的劇情也很扁平。喔然後心理醫生的演員是演Barney的那位,老覺得possimpible快從他嘴裡掉出來了。
留言
張貼留言